首页 资讯 > 正文

当前焦点!以人为本!海尔做强科技创新“底色”

2023-06-29 17:50:51 来源:中国财富网

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,不管是“国家队”,还是民营企业,都在持续强化科技布局,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。

科技本是工具,如何最大化释放正向价值?海尔以人为锚点校准方向,以人为根源持续创新,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借鉴思路。

创新之义,皆是为人

科技创新,既是由人创造,也是为人服务。

最近几年夏天出现了40℃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,在重庆经营火锅店的郭先生遇到了难题:店内的海尔空调一直运行顺畅,但遇到40℃以上的高温天气,运行过久后就会出现异常。

郭先生联系海尔客服反馈问题,海尔研发人员接到需求之后,立刻展开调研,发现这种情况并非个例。围绕郭先生火锅店的场景,海尔科研团队首创凉芯桥科技,将国标要求的T1工况35℃升级为海尔的T3工况52℃,保证海尔空调即使在中东沙漠地区的高温下也能正常运转。技术改进后,高于全球标准的“火锅空调”送到了郭先生的火锅店。

图:海尔空调凉芯桥技术

技术的魔法不限于硬件的创新,海尔也将“技术为人服务”的思路用在了工业互联网领域。

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研发团队在改造灯塔工厂的过程中,很快注意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——“妈妈班”,她们需要兼顾工作与家庭,往往无法像普通工人一样定时定点上下班,流动性和不固定性极强,长此以往,产线的效率便会受到影响。

通过人工智能、高阶分析、图像识别等技术的综合应用,卡奥斯研发团队打造出具备智能派工、自动ESOP生成等功能的“虚拟IE工程师”,让产线运行不再受人员变动的制约,工厂里的“妈妈们”也得以兼顾工作和家庭。

能洗地瓜的洗衣机,是来自四川用户的需求;能洗大袍子的洗衣机,是来自中东用户的需求;能自清洁的抑菌空调,是来自泰国用户的需求;超薄冰箱,是来自日本用户的需求;一次可放入12头羊的冷柜,是巴基斯坦用户的需求;使用太阳能驱动的疫苗储存箱,是非洲用户的需求……

这些来自全球用户的需求被海尔视为“可贵的创意”,并通过技术创新变成了市场热销的产品。这群由无数海尔用户组成的“编外研发人员”,遍布世界各个角落,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和兴趣,但在海尔有一个共同的身份——“海尔用户荣誉开发组”。

图:海尔用户荣誉开发组奖牌

彼得·德鲁克认为,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。当下用户需求进一步碎片化、个性化,以用户需求作为科技创新的“航向”,这是海尔的创新之义。

创新之道,唯在得人

当下的年轻人,更喜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。来自大公司的“内部创业”或“新项目”正成为他们的理想工作,这样既能得到公司的资源支持,又能发挥主动创造的热情,在自我驱动中找到工作的成就感。

激发每个人的创新潜能,释放每个人的创新活力,科技企业当如是。

在海尔,没有员工,只有“创客”——为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,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创业者。雷神科技创始人路凯林,十年时间,从管培生成长为北交所电竞装备第一股CEO;海尔生物医疗创始人刘占杰,从大学老师蜕变成为科创板生物安全数字医疗第一股CEO……这在海尔并非个例。

追根溯源,除了迥异于传统激励的创新机制,海尔还在不断提升科研人的体验,不断强化重视科研、包容试错的开放科研文化,让科研人员卸下包袱、轻松上阵、迈开步子,才能够充分释放创新潜能、实现“从0到1”的突破。

在今年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,海尔从集团层面对全体科研人员、对科技创新表达了祝福和敬意。去年年底,为鼓励和引导海尔创客争当科技创新人才,吸引、发展出更多全领域的科学家,海尔在创新年会现场举行了2022年度“科学家”聘任仪式,这不仅是海尔持续聚焦科技创新的体现,更是对2万多名海尔科技工作者的激励。

图:海尔集团科学家聘任仪式

在鼓励科研人才强化科技创新的同时,向社会传递科技正能量也是科技企业应有之义。

近期,在陕西高坝海尔希望小学,海尔科研人员杨春涛博士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有意思的“科技小课堂”,让孩子们懂得如何携手护水、科学用水,更是播撒科技火种,为科技创新积蓄后备力量。

图:海尔希望小学的学生在科技小课堂上做实验

科技创新力的源泉在于人。不管是由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,还是向外创新“科技公益”新模式,在以人为主旨的科技创新路上,海尔坚定奔跑。

济济多士,乃成大业

科技创新奔腾向前,未来的世界将是什么样的?科技创新的组织方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?

世界著名科技杂志《连线》的创始主编、“硅谷精神之父”凯文·凯利在他的新书《5000天后的世界》中预言:“借助智能眼镜和镜像世界,我们将找到一种让上百万人同时参与一项工作的方式。”他认为这将是“下一次信息革命”。

上百万人同时参与一项工作,其实这个看似“疯狂”的想法早有实践。

自从互联网连接起每个人,企业单靠一己之力的科技创新,越来越难以满足多样化、个性化并且实时变化的用户需求,打开企业大门,探索协同创新,是企业生存的必然选择。

与此同时,世界各地的人才、高校、科研机构、初创企业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创新资源库,如何利用好这个创新资源库,提升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敏捷创新能力,是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绕不开的课题。

作为第一批走出国门创牌的企业之一,海尔在全球市场摸爬滚打的过程中,不仅做成了全球第一家电品牌,也沉淀了全球“10 N”开放创新体系和HOPE创新生态平台,71个研究院、1000多个实验室覆盖了全球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,100多个核心技术领域的20多万名技术专家、100多万技术资源在线协同,围绕用户需求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创新。

图:海尔科研团队与全球技术资源在线协同

近两年来,在科技强国的号召下,海尔在开放创新的基础上,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融合,陆续与西安交通大学、山东大学、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达成战略合作,打通教育链、人才链、产业链、创新链的有机衔接,助力更多创新“创效”。

海尔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创的“可变分流”技术,可以实现空调在制冷和制热时,冷媒流路各自独立、互不干扰,既能为用户省电省钱,也能为企业节省材料;将汽车核心部件的水汽浓度感知系统,跨界引入烤箱进行技术创新,实现自动感知烤箱内温湿环境变化,判断食材是否烤熟;将中科院机构和中国造纸院的研究成果跨界应用,创新了MSA控氧保鲜冰箱,推动行业方向从制冷转向保鲜……

创新棋子落,发展满盘活。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代表,海尔用实际行动,锤炼了其科技“成色”。在中国科技企业的奋力探索下,我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更足、成色更足、底气更足。

原文转自:新华财经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宋璟

返回首页
相关新闻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