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> 正文

助业者说|创·述:而立之年,他选择辞去工作,为更多孩子插上阅读的翅膀

2023-06-18 11:51:59 来源:上海黄浦

今年是上海多阅公益文化发展中心创始人周洋践行教育公益的第11年,也是他投身阅读推广的第15年。30岁那年,周洋辞去稳定的工作,选择投身教育公益,通过推广阅读,为更多孩子,尤其是流动儿童、留守儿童的成长插上阅读的翅膀。“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我的这一选择,这条道路上也遇到过难题,但如今回首来看,我能为教育公平和文化普及尽绵薄之力,让孩子们的世界因为阅读变得更加精彩,一切都值得了。”


(资料图)

推己及人,投身公益

周洋是江苏人,从小与奶奶相依为命。虽然家里经济拮据,但是奶奶坚信“读书改变命运”,尽己所能为周洋创造读书条件;周洋也非常懂,他不和小伙伴们攀比吃用和玩具,如饥似渴般从书本中汲取着精神食粮。在阅读的过程中,他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平事迹和教育理念所打动,不仅更加坚定了“读书改变命运”的想法,也为他日后投身教育公益事业埋下了种子。长大后,周洋通过努力进入银行工作,家里的生活蒸蒸日上。

天有不测风云。奶奶的突然离世给周洋带来了巨大打击,也是从那时起,他重温奶奶和阅读对自己成长产生的影响,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。30岁那年,周洋确定了新的人生方向——推广阅读,践行公益,助力他人成长。他以志愿者的身份发起了流动儿童的阅读项目——“苗苗阅读”,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目光,以及那么多孩子在自己的帮助下,开始爱上阅读,2015年周洋辞掉了来之不易的银行工作,创办了上海多阅公益文化发展中心。

推广阅读,知行合一

创办多阅公益后,周洋去了很多偏远的地方,亲眼目睹了许多乡村孩子不具备好的阅读条件,阅读内容也局限于课本。为了让这些孩子有更多精彩的书籍可读,掌握阅读的密码,享受阅读的乐趣,他启动了“多阅阅读桥”项目。

近年来,在落实“多阅阅读桥”项目的过程中,周洋还对乡村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数次走访调研,他发现乡村学生的阅读问题已经从最早的“无书可读”,变成了现在的“有书读不完”“有书不会读”等能力、习惯问题。这些相对于“无书可读”来讲,对孩子们的学业成绩、个人发展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。项目团队通过与专家的对话与思考、实践,总结出一套以阅读班队活动为主线的阅读习惯养成模型,通过发动在地及线上志愿者一起运用社群力量,帮助乡村学生在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中,掌握阅读秘钥,打开知识的大门。

在多阅公益、志愿者以及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,“多阅阅读桥”项目已经成功在山东、福建、云南等地的五所学校开展。周洋说,在此基础上,多阅还会努力通过与在地志愿者开展联合行动,进一步推动书籍流转,加强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学习、传承。

十年深耕,静待花开

“教育公益不是一件立竿见影的事情,更多的是默默耕耘,然后静待花开。”“多阅阅读桥”公益行动有没有成效?如何通过改善提升,来进一步推动阅读公益发挥作用?这也是周洋一直关注的问题。2016年,多阅公益与云南的一所乡村小学展开了合作,包括提升乡村老师在提升儿童阅读能力方面的综合素质,以及为学校里的留守儿童们提供更好的阅读条件等内容。当周洋完成第一次培训,老师们的反响非常热烈,这些都让周洋看到了希望,在项目落实的过程中,多阅公益还推出了更加系统、有效的培训计划。

可一年后周洋再次走进这所学校时,发现改变并不多,可以说与当时的期待形成了巨大反差。这让周洋十分受挫,但是很快他通过调研,从老师们那里得知了诸如师生课业繁重、没有足够时间用于课外阅读等客观原因。于是周洋调整策略,通过进行阅读通信活动,并且坚持定期回访,推动学校里的阅读氛围有了起色。

过去三年,由于疫情原因按下了多阅公益实地回访以及阅读通信项目的暂停键。三年之后,就连学校里的联络人也变了。但是2023年当周洋再次踏入这所学校,发现学校自发增设了阅读墙、读书角,阅览室整齐有序,孩子们和老师们对于阅读的热情丝毫不减。这些都让周洋倍受鼓舞:“我更加确定了阅读公益行动是有用的。可能短期来看对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,但长此以往,我坚信阅读会伴随孩子们的一生,陪伴他们健康、快乐、茁壮地成长。”

回顾全身心投入教育公益的11年,周洋觉得收获很多,除了为很多孩子插上了阅读的翅膀,还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公益伙伴,自己的内心也获得了更好的成长。周洋说:“希望能够有更多人关注教育公益,无论是捐赠还是以志愿者的方式,只要参与到公益行动中,你就一定能体验到这份‘赠人玫瑰、手有余香’的美好。”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宋璟

返回首页
相关新闻
返回顶部